内容搜索

今天是:2024年05月04日 星期六

当前位置: 首页 > 检察文化 > 文学作品

我们都在被审判——读卡夫卡《审判》

时间:2021-07-13 15:51:04   字号: 放大 | 适中 | 缩小

闫琦琦


这世界轰然倒塌了,不是轰然一响,而是唏嘘一声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——艾略特


《审判》中讲述了三个关于审判的故事:K的审判、教士讲述的故事和K的死刑。

K的审判占去了最大的篇幅,却只是铺垫。故事大致如此:K是一个银行高级职员,在银行系统中有很大权力,某日K刚睁开睡眼,发现自己已经被逮捕了。在那个没有背景、没有历史的城市里,按照法律体系,身边没有人知道K犯了什么罪,能够知道的仅仅是K犯罪了、被逮捕了、要受到审判。于是K莫名其妙的认为或者是“被认为”很羞耻,并且千方百计地为自己洗刷罪名。在小说中那个空洞的设定中,K所作的一切都是法律体系以外的,但同时也是他唯一能够做到的。随着故事的发展,他累了,他放弃了,他选择退出这个荒谬的“游戏”,最后,他被处死了。这是小说中的第一个审判。在这个审判过程中有一个有趣的对比:K探访设在贫民区大楼楼顶的法院,在经过候审长廊的时候,长廊里面坐着一群麻木的人,他们把帽子塞到了椅子下面,面无表情,K那时思量,自己不会像这批人一样坐以待毙,自己是上流社会的人,必须要采取行动;另一个场景是在银行大厅内,K正在为自己的案子冥思苦想无心工作,而门外坐着一群等待办理银行事务的商人,那些商人同样面无表情,麻木的把帽子塞在椅子底下。前一个场景中的K和其他的人都等待着被审判,而却被“法律”挡在了法院的门外,不得入门之法;而在后一个场景中,K变成了门内的“审判者”,完全符合规则的把商人们挡在了办公室门外。此时,作为被挡在门外的人,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不能进门,也不知道如何能够进门,而作为门内的K,有关闭大门的个人理由,而且他的行为也完全符合银行规则。

第二个故事是K在教堂里面,听修道士给他讲述的。修道士自称是法院里面的人物,至于具体是什么人物,不易判断。我个人认为修道士就是终审法官,他给找到他的每一个人讲故事,然后判他们死刑。这个故事大致是这样的:一个乡下人犯了罪,于是只身前往法院,望其门而不得入。守门人说自己的职责就是把来者挡在门外,而当乡下人问守门人自己是否有机会进去的时候,守门人又给了他希望,说在将来,他是有可能可以进去的。至于是否他最终能够进入以及他何时能够进入之类的问题,则不是守门人的权限内能够回答的。此时,乡下人产生了硬闯的想法,而守门人说,法院有三道门,而后两道门的守门人更有权势,更为不好对付,于是乡下人放弃了硬闯,拉过一条长凳,坐在法院门口,最终,乡下人等到的是死亡……在他弥留之际,守门人说这扇门是为了乡下人而开设的,现在乡下人要死了,自己也该把大门关上了。这个故事其实是上一个故事的延续:法庭里的法官和银行里的K都扮演了守门人的角色,对门外之人进行了审判——并合理的利用职责把它们挡在了门外。第一个审判是人对人的审判,而第二个审判是制度对审判者本身的审判。K、法院里的人都和那个守门人一样,在职责范围内,能且必须把人当在门外,而至于为什么他们要这样做,也许他们不知道。

第三个故事是这样的,某个月黑风高的晚上,K莫名其妙的在深夜还穿着正装(黑色的立领风衣),坐在沙发上,像是在等待什么人。后来,刽子手出现了,而有趣的是,刽子手的穿着和K基本一样。在短暂的寒暄之后,两个刽子手起先是用胳臂夹住了K,出乎大家的意料,K竟然主动带领着刽子手们像城外奔跑。当跑到城外之后,两个刽子手开始研究应当由谁动手,争论了半天都没有结论。也许,他们根本不想杀死K,但是在规则的要求下,他们必须来绑架K,当K带着他们奔跑时,可能他们也是非常措手不及且十分尴尬的。故事的最后,城里突然亮起了一盏灯,微弱的光亮把K隐藏在黑暗中的耻辱感突然照亮,他自愿张开双臂,露出心脏等死,于是刽子手们把K杀死了。在弥留之际,K问了很多问题,同时也发现,这些问题都没有答案,于是他遗憾的死掉了,“死得像条狗,千方百计躲避的耻辱感涌向心头,并留在了人间”。

后两个故事中也有一个有趣的细节:乡下人在弥留之际看到了法律大门中的一丝光亮,而守门人背对着门,因此看不见;K在弥留之际看见了城里的灯光,而刽子手忙着争论谁动手,也没看见。我想,这是作者想让我们发现的细节。K之所以会被处死,而并非像乡下人一样等到老死,原因便是他朝着那束光量前进了少许,如果他保持原地不动,那么他的结果便也会和候审走廊里的那些人一样,麻木等死。设想,如果K稀里糊涂的不去试图搞明白他的罪或者不去法院里面奔走,那么会不会出现一种情况:再没有人提起审判呢?或者仅仅是他没有解雇律师,没有遇见画家,没有去教堂,那么他是不是会像走廊里的人一样呢?逐渐对审判麻木,完全接受自己的命运,从而变成一具行尸走肉呢?从某种意义上而言,K被杀死了,而从另一种意义上而言,K逃离了这个耻辱的世界:他把“耻辱留在了这个世界”,自己则到另一个世界去了。

对这本小说的解读,有人认为是卡夫卡离婚后在负罪感下的自我审判,有人认为是现代人失去安全感后存在境况的体现,也有人认为反映的是语言文本阐释的困难状况,亦有人联想到其后纳粹式的极权统治和“文革”式的荒谬残酷。 所有这些解读,都各有其道理,体现了卡夫卡小说主题的不确定性和多层次性。笔者自认为没有解读全文的能力,只能简谈一些想法:

(一)K的性格具有软弱和坚强的双重性,这正是我们每个人的写照

在第一章《被捕》中K得知自己被奇怪的逮捕后有这样一段:“如果他去打开隔壁房间的门,或者打开通向客厅的门,也许那两个人不会有胆量来制止他,也许这是解决整个事件、使其告终的最简单的办法。但是同样的。他们也可能会抓住他,一旦被抓住,就会失去在某种意义上仍然拥有的优势。因此,K屏弃了快速解决的办法,选择了一种稳妥方式,听凭这件事情自然发展。于是他走回自己的房间”。可以说,这是K的第一次屈服。

另一次类似的屈服出现在第九章《在大教堂里》,当K听到有人叫他时,“他暂时还是自由的,可以继续走自己的路,可以溜进前面不远处那些暗黑色的小木门中跑掉,这将表明他没有听懂这喊声,或者虽然听懂但却并不当一码事。但如果他转过身去,就会被逮起来,因为这等于承认他确实听懂了,他就是教士招呼的人,他愿意俯首听命”,K也照办了。

K的最后一次屈服出现在第十章《结局》,在临刑前,K放弃反抗:“重要的是他突然明白了,反抗是毫无用处的。他即使反抗,给他的同行者制造些困难,靠搏斗来夺取生命的最后一刻,也称不上是英雄……他顺从地跟着押他的人走”。

虽然K多次屈服,但同时他也在进行着反抗。《被捕》一章中,K“只看了那个名叫弗朗茨的人一眼,便决定暂时不放弃他可能在这两个人面前占有的优势”;《在空荡荡的审讯室中—学生—办公室》一章中,K在其他被告面前“决不轻易放弃他的优越感,放弃他所掌握的超过许多人的优越感”;《商人布洛克 解聘律师》一章中,K坚决解聘那位骗人的律师;还有《结局》一章中,哪怕在临行前放弃反抗的那一刻,他内心仍然抗拒放弃反抗的自己,他骂这样的自己“像一条狗似的”,他的意思似乎是:他死了,但这种放弃反抗的姿态将被他人记住,他永远为自己感到耻辱。

其实K的反抗贯穿故事的始终,而且与其他被告相比,K也是唯一反抗的人,只是由于性格另一方面的软弱,一切反抗最后都显得毫无意义。可以说,K对“审判”和整个“审判制度”的反抗正是我们每个人对于社会强权的反抗,而K的软弱,也正是我们的恐惧和妥协。但很多时候,也正是因为后者——有时即使是很小的一部分——使得反抗成为徒劳。

(二)“法庭”无处不在,正是我们生活的真实写照

随着故事的继续和审判的深入,我们可以发现几乎小说世界中的每个人都与“法庭”有着各种各样关系:在K被“逮捕”时出现的三个银行职员,初审法庭所在贫民区的贫民们、胡尔德律师叔叔、从未见面却了解案情的律师、银行的客户、素未谋面却和人讨论K案情的画家甚至是远在意大利的客户……每个人都与“法庭”——迫害公民的权威势力——保持着千丝万缕的关系,也有意无意的成为这种势力的帮凶。同样的,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下一个K。

可以说,这也是我们社会的真实写照:无数的眼睛在我们不知道的情况下监视着我们,无数的嘴在我们不知道的情况下讨论我们,而所有的这些人可能与我们素未谋面。无论是否意识到,我们都与那个“权威势力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,同时我们每个人也都在某种程度上维持着它的运作,并可能在各种巧合、偶然、因果关系的影响下,扮演着受益者或者受害者的角色。

(三)极限条件下的行为,代表着我们的人性

在《在空荡荡的审讯室中—学生—办公室》一章中,K来到“法庭”办公室时,里面污浊的空气使K出现强烈的不适,工作人员则告诉K:“最终,人们会非常适应这里的空气”。然而有趣的是,在扶着K走到门口去呼吸新鲜空气时,工作人员却不愿意再多跨出一步,因为接触到新鲜空气的工作人员出现了与K刚才同样的不适症状。在《商人布洛克解聘律师》一章中,在商场摸爬滚打多年的精明商人,在打了五年官司后反而对骗人的律师俯首帖耳,在律师表演和威吓下卑躬屈膝,当K训斥他在做什么时,却把K当作敌人。

在小说世界中,当角色们第一次接触到腐败、渎职、潜规则、欺诈时,也许会有强烈的不适感,但是屡次接触之后,不适感褪去,他们已经无法适应从前认为正确的行为,甚至已然成为不当行为的执行者。

如果只能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本小说,那么一定是“荒诞”:整个故事荒诞的设定、主人公荒诞的遭遇、神父口中荒诞的寓言故事、旁人荒诞的言行……

其实,卡夫卡最喜欢在荒诞中寓意现实,他想说的是,我们都在被“审判”。审判我们的人可能是法官,也可能是任何人;审判的依据不限于法律,也可能是道德或者人心。所以,作为旁观者的我们,要懂得未知全貌不应随意评判他人;而作为司法机关工作人员的我们,更要秉公平公正,扬正气浩然。

让我们回到《审判》最开始的那一句吧,“一个笼子在寻找一只鸟”。有人说,这是指一个僵死的机构试图把一个人禁锢,将人变为无生命的机械。但其实,这句话是另外一个意思:一个机构正在寻找它的灵魂,而每一位追求公平公正的司法人员,就是司法机关正义的灵魂。


(作者系市检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五级检察官助理)


1538123733917953.png

地址:广东省汕头市黄山路28号

电话:0754-88927500 传真:0754-88927711

Copyright © stjcy.gov.cn All Rights Reserved.

粤ICP备 19141064号

webrecord.png粤公网安备 44050702000462号